越南國父胡志明

越南國父

Nguyễn Thị Chiên

胡志明

1890年5月19日
|
1969年9月2日

胡志明先生是越南現代史上最卓越的領導人物,在實現越南獨立之後,越南共產黨仍將「胡志明主義」奉為指導國家的理念。

旅外的革命家:阮愛國

胡志明先生出生於義安的農村,胡志明的父親名為阮生色,是個農夫的私生子,原先是在農家幫忙做活,後來通過了省級的科舉考試,是個認真的讀書人,最小的兒子阮生恭便是日後的胡志明先生。1911年,胡志明先生開始於一艘法國商輪上擔任廚師。擔任水手的三年多時間內,造訪了多個非洲港口以及美國城市,如波士頓和紐約。在倫敦短居了兩年,他移居法國,並陸續擔任園丁、清潔工、服務員、照片沖洗、烘焙師。

在法國度過的六年
(1917-23年)

他以阮愛國的名字成為活躍的社會主義者。他組織了一群旅居法國的越南人、於1919年在凡爾賽和平會議上向大國代表八點請願書,標題為「由越南愛國者團體所提出、關於越南人民的要求一覽」。請願書中,胡志明先生要求殖民母國使印度支那人民與統治者享有平等權利。即便沒有引起實質反饋,但使他成為許多有政治意識的越南人心中的民族英雄。

流浪的革命家

胡志明在國外波瀾萬丈的生活持續了三十年之久,因此有人稱他為「流浪的革命家」,但不論他身在何處,都一貫使用化名度日。目前已知關於他的化名有「李瑞」、「王」、「陳先生」、「汪山爾」、「宋孟祚」、「李諾夫」、「林」、「李嚴」、「老陳」、「涂」、「同文蘇」等。有一說認為,胡志明的化名有十九個,但也有人主張應該是三十二個,此外,還有學者主張應該是七十六個。然而,在所有的化名中,最受到胡志明青睞且充滿使命感的則是「阮愛國」,這個名字有著「愛國者阮」的含意。

旅居法國多年、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過程中,胡志明先生結識了為數不少的法國工人階級領導人,之後到莫斯科參與了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、批評法國共產黨沒有更積極地反對殖民主義。他在國會上的談話之所以受到關注,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對於受壓迫的農民之革命作用,奠定了重要的信念基礎。

之後也陸續在歐洲各國、中國旅居發展革命事業。

1930年2月3日

越南共產黨,在胡志明先生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下在香港九龍同意合併成立。胡志明先生此時充當了各派衝突間的仲裁者。這些行動彰顯出他的審慎和全盤計劃,也奠定其長遠的政治影響力。

返回越南:

成為統一越南的領導者

1941年胡志明返回越南。1945年越南發生八月革命。8月26日胡志明到達河內。9月2日在河內巴亭廣場五十萬人的公民集會中,胡志明代表臨時政府宣讀《獨立宣言》,宣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,便是俗稱的北越。

胡志明先生認為在追求越南獨立時,讓所有同胞團結一心,是革命不可或缺的一大前提,而他正是一位善於凝聚人心、並為革命創造出良好條件的領袖。在越南結束了漫長的戰爭、完成南北統一進入建設新國家的階段時,社會上所有的領域都開始進行了「革新」。此時,「胡志明思想」又再度躍上舞台,成為矚目的焦點。

與眾不同的公眾個性:
Bác Hồ胡伯伯的稱號

胡志明先生在發展革命事業的1940年代初期,他以一名溫文儒雅的長者形象奔波於農村之間宣傳革命理念,而其身份對他的同胞來說,有點類似家族中「伯伯」角色。 他為了革命事業終身未娶,並以一個家庭成員的角色進入群眾的家庭生活,也塑造出越南民族是一個大家庭的形象,而這也成了「胡伯伯」(Bác Hồ)暱稱的由來;

這與當時其他共產黨國家領導人形象有所不同,後來在胡志明遺囑裡,也出現稱呼青年和孩童為其侄兒和姪女的說法。玩猜謎遊戲的孩子們也會說出:「Bắc Hồ bảo em chọn bạn này.(胡伯伯告訴我要選哪個)」,由此可知,胡志明是越南最有影響力、親和力、最凝聚民心的政治家。



「在法屬印度支那,
法國帝國主義者毫不留情地欺壓越南人民。

在越南,監獄的數量遠遠超過學校,
而且總是人滿為患。
法國社會黨有必要採取行動,
支持在所有殖民地中,
因反抗帝國主義而遭受壓迫的當地居民才對。

讓我對列寧和第三國際產生信心的,
首先是愛國心,而不是共產主義。

透過一步步的鬥爭,
讓我愈來愈相信,
只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,
才能讓被壓迫的民族和全世界的工人階級,
由隸屬的地位中獲得解放。
如果你們不去批判殖民主義,
且不站在被壓迫的人那一邊,
那麼各位口中所高喊的革命,
指的又是什麼呢?」


胡志明